当前位置: 首页->人大刊物->公报->公报1

关于黄石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时间: 2018-11-21

  关于黄石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黄石市财政局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黄石市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市财税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按照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决议,狠抓财源建设,深化财政改革,强化增收节支,全面完成了全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保证机关正常运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7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7136万元,占调整预算(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调整预算,以下简称预算)185000万元的106.56%,比上年增长28.56%。全市财政地方总收入完成514702万元,占预算500000万元的102.94%,比上年增长26.89%。

  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384376万元,占预算315218万元的122%,比上年增长34%,剔除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因素,可比增长26%。

  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383万元,占预算71353万元的100.04%,比上年增长25.6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9742万元,占预算51638万元的96.33%,比上年增长20.55%;非税收入完成21641万元,占预算19715万元的109.77%,比上年增长39.03%。

  市级一般预算收入71383万元加上上划中央、省级财政收入122589万元、基金收入119233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3205万元,占预算294340万元的106.41%,比上年增长30.83%。

  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7594万元,占预算111765万元的105.22%,比上年增长25.13%,分项完成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32857万元,占预算30777万元的106.76%,比上年增长29.48%;

  公共安全支出完成15147万元,占预算14669万元的103.26%,比上年增长33.38%;

  教育支出完成15275万元,占预算15071万元的101.35%,比上年增长41.74%;

  科学技术支出完成2416万元,占预算2281万元的105.92%,比上年增长30.5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6284万元,占预算5965万元的105.35%,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97%;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完成9327万元,占预算8636万元的108%,比上年增长63.66%,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特困及停破产企业的医疗补贴;

  医疗卫生支出完成10415万元,占预算9456万元的110.14%,比上年增长42.79%,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费医疗经费支出增加;

  环境保护支出完成2074万元,占预算2384万元的87.00%,比上年增长74.29%,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清缴历年欠缴收入相应增加支出;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完成9257万元,占预算9095万元的101.78%,比上年增长31.70%;

  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3320万元,占预算3163万元的104.96%,比上年增长16.94%;

  交通运输支出完成538万元,占预算460万元的116.96%,比上年增长28.4%;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完成5024万元,占预算4981万元的100.86%,比上年下降14.82%,支出下降主要是部分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相应减少支出;

  其他支出完成5660万元,占预算4827万元的117.26%,比上年下降22.69%,支出下降主要是根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将税务部门经费调整至其他预算科目。

  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19233万元,占预算95130万元的125.34%,比上年增长51.37%(主要是基金收入增加相应增加支出)。

  一般预算支出加上基金预算支出合计完成236827万元,占预算206895万元的114.47%,比上年增长37.10%,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加上下级财政体制结算收入,当年可用财力为117791万元,与支出117594万元相抵,一般预算当年结余197万元;基金收入119233万元,基金支出119233万元,收支相抵,基金预算当年平衡。

  按照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决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7年我市财政部门主要做了五项工作:一是强化征管协调,积极组织收入。继续把收入工作纳入县(市、区)党政主职考核体系,实行收入量化考核管理;积极开展税源调查活动,狠抓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征缴入库工作,确保各项收入按进度均衡入库。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增强保障能力。坚持把工资性支出放在优先位置,在资金安排和调度上予以确保;继续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努力向上争取社保转移支付资金,尽可能缩小社保收支缺口;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大力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八艺节”场馆、广播电视数字平移工程、黄石理工、黄石中专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强化发展职能,支持经济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国债项目资金,有力支持了大棋公路、外贸码头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石油提价财政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做好矿务局改制后的维稳工作,扎实推进省属企业剥离办社会、困难企业解困安置等工作;加大对招商引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四是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监管体系。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在全市全面启动了农村综合改革。五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强化金融外贷监管。

  二、过去四年财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4年以来,我市财政部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安排,创新思路,扎实工作,同心同德,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的均衡入库和稳定快速增长。始终把收入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中心环节,牢牢抓住不放,积极争取领导支持和部门配合,千方百计挖潜增收,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步大幅增长。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1.47亿元,比2003年增长174.16%,年均递增28.6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97136万元,比2003年增长143.77%,年均递增24.95%。2004年以来,我市财政收入连续四年突破20亿、30亿、40亿、50亿四个整数关口。在收入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质量也在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8.26%,比2003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36%,比2003年提高4.41个百分点。

  (二)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实现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稳步提高。一是坚持优先保障工资性支出,确保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不断健全和完善工资代发网络系统,优先安排工资性支出。2006年下半年推行公务员工资改革和规范津贴补贴之后,不仅将新增支出部分全额纳入预算足额保障,而且按规定要求将规范后的津贴补贴纳入工资代发范围,确保国家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向上争取调度资金和专项资金,四年来,市本级累计向上争取预算调度资金21亿元,保证了机关的正常运转、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的按时兑现。二是加强公用经费支出保障,确保机关正常运转。在预算安排上,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稳步推行收支彻底脱钩的完全部门预算改革,目前市本级实行完全部门预算的单位已覆盖了所有党政群机关。2007年市本级87家完全部门预算单位人均公用经费较2003年增加6000元。三是努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确保社会政治稳定。2004年-2007年市本级累计组织和征收社保各项基金40.2亿元,累计向上争取社会保险各项转移支付资金16.32亿元,全面实现了“两个确保”和应保尽保目标。四是积极筹措安排资金,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先后组织和筹措资金1.13亿元,全面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和城区贫困学生扶助政策;筹措资金1.2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67万平方米。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支持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先后筹措资金1.21亿元,支持了“八艺节”场馆、黄石中专、铜录山古矿冶遗址保护、理工学院、市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强化财政发展职能,支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大力支持企业改革和技术创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企业改革有关政策规定,先后完成了冶钢集团重大资产清查、评估、核准,以及合资公司“新冶钢”的组建等工作,促成了冶钢集团与中信泰富的战略性重组,协助矿务局、轴承厂等57家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工作。积极推进企业剥离办社会工作,已完成中央在黄3家企业和省下放黄石2家企业的社会职能机构剥离工作,共向上争取转移支付补助支出基数5058万元,新增纳入地方财政负担的教师等公职人员2067人,为企业减轻了负担,增强了活力。2004 -2007年,市本级累计投入挖潜改造资金1.4亿元,安排科技三项费用0.6亿元,为企业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亿元,累计有近100家企业从中受益。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2004 -2007年共拨付招商引资经费1215万元,拨付外贸出口、精品名牌等各类奖励资金1063万元,为壮大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附加,辖区内农民除“一事一议”筹资及易涝地区排涝水费之外无其他负担。2004 -2007年,累计向上争取农财、农发项目资金30351万元(不含各类涉农直补资金),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市共发放水稻良种补贴3973.4万元,粮食直补资金534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6736万元,综合直补资金4925万元,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大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04 -2007年,累计向上争取基本建设资金81640万元,为山南铁路、农村饮水、农村公路、富河流域治理等一大批基础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2004 -2007年,市本级预算累计安排拨付城建资金7.1亿元,其中建设及还本付息资金4.1亿元,维护及改造资金3亿元,确保了道路维护、城市绿化保洁、旧城改造等项目的顺利实施,较好地改善了城市发展环境。

  (四)深化财政改革,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创新。一是继续深化预算改革。按照“收入全额上缴、支出定额核拨、预算内外统筹、收支彻底脱钩”的总体思路,逐步扩大完全部门预算覆盖面。2007年市本级实行收支彻底脱钩的完全部门预算单位达到87家。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完成了政府收支分类管理改革。二是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按照“管采分离”的原则,制定完善了政府采购制度,组织签订了政府采购行业公约,加强了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采购人、协议供应商三方约束管理。积极开展政府采购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2004 -2007年,全市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6.9亿元,节约资金4亿元,节约率为14.9%。三是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集中核算向集中收付的转轨。截至目前,市直纳入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预算单位达到215家,直接支付率达到70%。2004年以来,通过对原始凭证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核把关,共拒付、纠正不合理开支1145笔,涉及金额2483万元。四是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市直159家执收单位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取消了没有政策文件规定收费项目8个,对现行政策规定的348个收费项目进行了重新确认,建立了项目管理台帐和财政项目专户,为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创造了条件。五是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按照“权属集中、分类管理、收益统一、阳光操作”的总体思路,2006年我市市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对全额拨款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土地、商业门面等不动产产权,由财政部门分期分批统一接收,实行集中管理。至目前,已完成58家单位资产移交过户手续。建立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对资产购置处置的动态监管。制订出台了资产管理、配置、使用、处置四个实施细则,为国有资产的安全、高效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六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筹备并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动员大会。在阳新、大冶、城区选择四个乡镇,启动了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试点工作。在全市农村推行了村级财务“双代管”。

  (五)健全财政监管机制,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先后对34家单位组织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全市所有基层财政所开展了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检查,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组织专项资金检查,对城市公用附加、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开展了重点监督检查。每年坚持开展县(市)财政预算合规性审核。积极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仅2007年,全市共公开财政专项资金46项,涉及金额4.2亿元,公开行政单位部门预算15家。二是加强会计管理基础工作。组织了会计信用等级评审和《会计法》执法大检查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黄石赛区的赛事。大力推进代理记帐制,进一步夯实了会计工作基础。加强注师行业自律监督管理,严把注师准入及年检关。三是加强政府外债管理。严把金融外债新上项目审批关。针对外债老欠款引发的扣款危机,数次赴京到财政部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汇报情况,积极规避和化解外债风险。2004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共偿还外债本息近1.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的债务危机。

  四年来,我市实现了财政平衡运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状况逐步好转,财政实力不断壮大;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我市财政经济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源结构不优,地区发展不均衡,财源后劲不足;二是政策性增支因素逐年增多,财政支出刚性越来越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很大;三是社保负担过重,历史遗留问题太多,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四是隐性和显性的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财政运行潜在风险加大。以上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努力加以解决。

  三、关于2008年预算草案及财政工作安排

  2008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的方针,继续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优财政资源,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创新,努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黄石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26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市级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8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按照省财政厅规定的新的收入统计口径,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计划为76326万元,比上年实际征收收入66371万元增长15%;市级基金收入安排136970万元(含土地出让总收入和社保基金),比上年增长15%。

  市级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30031万元,比上年增长10.58%,分项情况是: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安排37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3.99%;

  公共安全支出安排16261万元,比上年增长7.35%,;

  教育支出安排19555万元,比上年增长28.02%,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理工学院经费和城市基础教育免费补贴;

  科学技术支出安排27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31%,其中科技三项费用安排1950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1.5%;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安排5219万元,比上年下降16.95%,支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安排的体育馆建设资金减少,“八艺节”经费安排今年取消;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12023万元,比上年增长28.91%,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考虑了养老提标、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增加津补贴等增支因素;

  医疗卫生支出安排9980万元,比上年下降4.18%,扣除上年度追加公费医疗经费1000万元,可比增长6%;

  环境保护支出安排2118万元,比上年增长2.12%,支出增幅较低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排污费收入含历年应缴未缴收入;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安排10583万元,比上年增长14.32%;

  农林水事务支出安排3785万元,比上年增长14.01%;

  交通运输支出安排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3.75%;

  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安排6508万元,比上年增长29.54%,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考虑了政府重点招商项目的支持政策;

  其他支出安排3146万元,比上年下降44.42%,支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将地方国防等支出分别调整至其他预算科目。

  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36970万元,比上年增长14.88%。

  一般预算支出加上基金预算支出合计安排267001万元,比上年增长12.74%。

  按照财政部财预[2004]20号文件关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的意见,测算2008年市级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为10.28%,以上安排的教育、农业和科技等经费均达到法定支出要求。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当年可用财力为130151万元,与支出130031万元相抵,一般预算当年结余120万元;基金收入136970万元,基金支出136970万元,收支相抵,基金预算当年平衡。

  2008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黄石建设的关键年。强抓机遇,克难奋进,扎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全年财政预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坚持以收入工作为中心,围绕市人大通过的财政预算目标,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确保全年收支平衡。突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和重点环节,继续开展税源调查活动,将税源调查摸底贯穿征收工作始终,为收入征管工作奠定基础。加强督办协调,继续推行收入目标责任管理,充分发挥协税小组的工作职能,抓好各级各部门收入进度的督办检查,确保各项收入按进度均衡入库。狠抓非税收入征缴工作,做到应收尽收,按规定足额解库入户。加快支出标准化建设,从严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增加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确保工资性支出、法定支出、重点支出资金需要。加强专项支出管理,完善财政项目库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检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落实稳健财政政策,支持服务经济建设。继续加大向上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积极组织筹措建设资金,大力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国家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认真研究落实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各项财政政策,围绕市委、市政府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决议,统筹使用科技三项费和挖潜改造资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认真做好冶钢、东钢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补贴、贴息工作,大力支持黄石“大通关”建设。围绕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大排污费收入征缴力度,确保排污费收入全额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环境改善。主动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补助经费,妥善解决好移交改制人员的安置问题,继续做好企业办学校职能剥离后续工作,为改制企业减负减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等涉农资金发放、管理和监督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千方百计组织和筹措社保资金,确保社保各项支出及时足额发放,维护全市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对象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和低保人员参加保险问题;按照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要求,加大市本级对城区贫困居民的补助力度,落实城市低保人员地方资金相关配套政策,保证城市低保人员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不断完善实物配租和资金补贴相结合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城市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的问题。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采取职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购买公益性岗位、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充分就业。加大对基础医疗、公共卫生的投入,继续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全市乡镇卫生院标准化达标建设;完善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险和城乡特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努力创造条件向“全民医保”目标迈进。通过财政贴息等形式,支持市管医疗机构大型医技设备购置和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单位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推进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为重点,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配套政策。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实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 “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城区困难学生助学长效机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支持黄石理工学院、黄石中专等高等中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以公共文化建设为导向,支持体育馆、青少年科技馆等文化设施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加大对消防器材、公安装备投入力度,推进平安黄石建设。加大对黄金山工业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资金,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度资金,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新区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四)深化财政各项改革,推进科学精细管理。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在搞好调查摸底、财力测算、方案制订的基础上,提前做好2009年度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力求在预算定额科学管理和项目资金规范管理上取得新突破。认真做好国库集中收付扩面延伸工作,逐步提高直接支付比例,进一步规范国库帐户管理和集中收付行为。深入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促进公务卡结算方式的全面铺开。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管理各项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加大对政府采购宣传力度,加强对县市区政府采购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集中力量做好非税收入征管检查工作,对所有非税收入都要纳入财政专户或国库管理,严格执行收(罚)缴分离,收支脱钩。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继续完善资产管理各项制度和办法,加快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移交过户工作,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购置等管理行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全面建立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五)夯实财政基础工作,提高依法理财水平。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岗责体系,充分运用现代管理办法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继续做好财政编制与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教育收费、津贴补贴落实、涉农资金发放及使用情况等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益性。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金财工程建设要求的公共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及信息系统。继续做好金融外债风险防范化解和小额贷款发放工作,完善外债项目分类管理和还贷准备金管理办法,科学引导贷款投向,规避债务风险。建立合理债务偿还机制,切实减轻财政债务压力。加大会计和注师行业管理及服务力度,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完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夯实会计基础工作。积极开展财政支出效益评价工作,不断探索投资评审为部门预算编制和项目库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适应我市财政管理需要的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各位代表:尽管近几年我市财政收入保持了较高增幅,但从2008年我市经济财政形势看,完成财政收入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压力,新增税源不多,增值税转型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但是,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积极培植财源,强化收入征管,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我们一定能够完成全年财政收支目标。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