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察与调查)关于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 时间: 2018-11-21
关于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
改革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
10月下旬,市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一起,在市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国斌的带领下,就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情况到市财政局等部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整体情况
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自2006年3月启动以来,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市财政部门按照“权属集中、分类管理、收益统一、阳光操作”的总体思路,进行认真组织,周密部署,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一年多来,市财政部门通过认真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对各单位的土地和房产产权和出租房产进行集中管理,对经营性收益实行专户管理,对资产处置实行阳光操作,进一步摸清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产家底,为加强资产管理打下了基础。截止2006年底,市直198家行政事业单位共清查出资产总额37.8亿元,负债总额11.4亿元,净资产26.4亿元(土地6.01亿元、房屋建筑物12.2亿元),比上年所清查资产总额净增6亿元。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市财政部门还建立起了资产清查数据库,实行了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对资产购置、处置的动态监管;按照资产集中管理的要求,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房产证、土地证进行统一收缴,变更过户,截止目前,已集中收缴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房产证、土地证126份,完成资产过户22家,正在办理产权变更手续的有40家;针对部分单位存在土地、房产数量不清、权属不明的问题,组织土地、房产测绘队分别进行了重新测绘,现已完成20家;同时,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设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专户,将各单位经营收益和处置收益全部纳入专户管理,当年处置资产44笔,收益3370万元。
二、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情况
在认真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同时,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始终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5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三次资产清查活动,基本摸清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家底。截止2006年底,市直共有63家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从事经营活动,经营性资产总额达4500万元(历史成本),其中商业门面444间,出租总面积5.2万平方米;经营性收入4900 万元,其中:门面出租收入 1900 万元,广告费收入 2918 万元;支出 3822万元。近两年来,围绕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改革,市政府及财政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是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市财政部门坚持把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与财政各项改革相结合,将其纳入财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工作有安排,会议有布置,措施有落实。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专班,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科室配合,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征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根据财政部两令要求,为了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主要负责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和收益征管工作。目前机构已成立,职能已理顺,人员已到位。通过加强组织建设,为深入推进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深入调查摸底,实行集中管理。在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还对经营性资产进行了统一集中管理。一是统一权属。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实际,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商业门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收归财政所有,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二是分清类别。对不同情况的商业门面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灵活管理;对各单位尚未到期的商业门面由市财政局、原出租单位和承租人改签合同,出租方统一变更为市财政局;对合同已经到期的商业门面,由市财政局组织公开拍租,实行阳光操作。三是突出重点。选择地段繁华、商业价值较高的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人防办等10家单位的商业门面作为首批集中管理对象,组织人员深入各单位具体了解门面出租情况,起草、制定了统一的出租合同样本,并邀请有关法律专家参与合同样本的修订。目前,已收到全部10家单位的137个商业门面出租合同原件。下一步将逐家逐户开展改签合同和公开拍租工作。
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行为。通过制定经营性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经营性资产管理行为。为了加强和改进资产管理,在财政部两令总的框架内,结合我市实际,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处置、使用、日常管理等四个实施细则,同时,拟定了《黄石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经营性资产性质的界定、范围的划分、使用的审批、收益的征管等作了明确规定,使我市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逐步形成了新的资产管理机制。
4、加强收益征管,实行专户管理。今年以来,市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缴汇系统,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全部纳入了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截止9月底,缴入财政专户的房租收入779万元,资产处置收入1243万元。通过加强经营性资产收益管理,一是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壮大了非税收入规模;二是规范了资产管理,推动了源头治腐工作;三是强化了部门预算,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改革不仅改变了资产的管理形式,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部门所有所带来的收益不高、资产流失、滋生腐败等问题。尽管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改革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资产和收益归部门所有的观念在一些单位的领导人的脑子上根深蒂固,表现在对这项改革不热心、不支持、不配合,给改革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二是监管难度大。部分单位由于经营性资产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一些经营性资产仍然未履行登记报批手续,给集中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三是部分资产经营收益流失严重。由于改革前有的单位在资产出租出借的过程中,不按市场规则办事,造成部分经营性资产租金低、租期长,甚至多次转租,使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流失。
四、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途径宣传这项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切实提高各级各部门及有关领导对这项改革的认识,尽快转变部门所有的观念。
2、进一步加快改革进程。要按照全市资产管理改革的总要求和总任务,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首批10家单位的商业门面的合同改签和公开拍租工作,明年基本完成所有单位的商业门面集中管理工作。要发挥监察部门的作用,对一些单位将资产隐瞒不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并公开曝光。
3、继续加强经营收益的专户管理工作,确保经营收益足额缴入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资产收益体外循环。
4、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规范“非转经”行为,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控制,防止擅自改变资产用途的行为发生;要针对集中管理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资产登记、评估、拍卖、出租等方面的制度,同时,要完善公开监督的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
5、进一步将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向纵深推进。要按照财政部两令的要求,对行政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进行逐步脱钩改制;对事业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加强监管,努力提高我市经营性资产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关新闻: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