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大刊物->黄石人大->2009年第二期

(代表风采) 商海搏击人生路

来源:      时间: 2018-11-21

商海搏击人生路

––记市人大代表、富川油脂公司董事长李国

距阳新县城约10公里处的陶港移民新街,新近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鳞次栉比的蓝白厂房、统一着装的工人队伍、花木葱笼的厂区大道、络绎不绝的载货卡车……把阳新富川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烘托得格外富有活力和生机!正值壮年的公司董事长李国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眼睛闪烁着智慧,脸上流露着真诚。尽管他的自我介绍只有李国两字,但我知道他还有黄石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常委、县工商联(总商会)会长等众多头衔;每个头衔的背后,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实业富民”梦成真
1992年冬,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中华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时年31岁的李国再也按捺不住自己那颗早已躁动的心,再也不愿过那种“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混一天”的乏味生活;他毅然辞去了当时还很红火的物质局工作,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之旅。
当时的农村经济正在复兴,新一轮“建房热”尚处在蓄势待发阶段。李国是个精明的商人。次年春,他成立了阳新县黑色金属材料公司,专门从事当时还不是热门的钢材水泥营销业务。公司成立后,他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大量融入资金,采用股份经营方式,与厂家建立利益共同体;以全城最低的价格、最优质的服务争取客户;不断投入资本,拓展经营范围……三年后,李国的金属材料公司很快从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阳新地区建材行业的龙头老大。到2000年,公司在城区的市场份额已经占据了70%。
商人最重要的是对市场的观察能力、驾驭能力和果敢的决策能力。2001年冬,己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李国在一次闲谈中,得知县粮食局油厂由于种种原因己停产半停产6年,成套的设备长年闲置,近400名工人失业待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国回到家,反复琢磨了几天几夜。他认为:阳新是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就必须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来带动;阳新的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尤其是油菜籽、油茶籽、花生、芝麻,品质好、产量大,如果搞油脂加工,原料不成问题;油厂的厂房、设备、技术、工人一应俱全,只要增加科技含量、追加投资、转换机制、拓展市场,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效益;另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副产品加工会得到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李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于是,李国找到粮食局领导,以每年40万元的租赁费租赁了粮食局油厂三年的经营权,成立了阳新县富川油脂有限责任公司。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不断进取的人。经过精心打拚,李国所办的油脂公司一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辉煌。到2006年,公司年产量己达到2000吨,年产值5000多万元;固定资产增至4000余万元,职工由当初的80余人增加到260人。主导产品––富川牌香麻油荣获全国“亿万消费者最满意”称号;富川牌山茶油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荣获湖北省名优产品。公司产品成功入柜中百集团、武商集团、国际沃尔玛集团连锁店,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外销量己占总产量的80%。2005年,富川油脂公司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后,他抓住这一机遇,整体购买了原陶港粮管所40亩场地,开始了向更高目标的冲刺。第一期扩建工程于2005年12月动工,投入资金1800万元,形成了茶油、菜油、麻油等三条自动生产线,可日产油脂100吨;二期工程––饼粕深加工生产线,于2006年6月破土动工,已投入资金1400万元。届时,该公司的年产值可达10多亿元。
油脂生产给李国的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给阳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计其它收入,每年仅山茶籽、油菜籽、芝麻等项,阳新农民就可实现增收1000多万元。
乐为百姓鼓与呼
1997年,时年35的李国当选为阳新县政协委员、阳新县工商联会长;2002年当选为阳新县十五届人大代表;2003年当选为黄石市十一届人大代表;2006年12月18日,再次当选阳新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称号,而是职务,更是一种责任”。十多年来,李国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政议政,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2003年春,李国和其他代表在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联名提出了《关于制止“三乱”、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议案,引起县人大高度重视,并被列入一号议案作出了相关决议。此后四年中,县人大把整治“三乱”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搞调查、清收费、惩违规、建机制,打响了环境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有力遏止了“三乱”行为,促使阳新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针对市县金融单位把阳新视为信贷“高风险区”、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2004年,李国等民营企业代表在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制,改善融资环境》的建议。市人大责成金融单位负责人在会上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在市委、市人大的关注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2005年,阳新争创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达标,县财政建立了担保公司,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难题。2005年,为加快阳新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李国又向县人大提出《加快农业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受到县委、人大、政府领导的重视。为实现在山上 “再造一个阳新”的目标,县政府将发展10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苎麻基地、10万亩腊米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付诸了实施。
李国不忘代表职责,不仅表现在言谈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动上。1998年,阳新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为迎接“普九”验收,阳新人民在生产自救中竭力建设校园。当时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李国一次性捐资11万元,帮助大王镇建起了中学和李清小学;尔后又相继捐资20万元,帮助东春、宝塔湖等地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今年在新农村建设中,李国又出资8000元为碧庄小学建起了运动场。阳新的大型捐献活动,几乎每次都有李国的身影。在他下海经商的13年间,他先后捐出了70余万元善款。
李国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的创业和履职步伐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功而停歇。我们由衷祝愿他:一路走好!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