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人大 温馨之家 活力四射
来源: 时间: 2018-11-21
温馨之家 活力四射
––铁山区人大创建“代表之家”活动记
□ 吴从涛
2008年11月28日,在凛冽的寒风中,一棵蕴涵新生的幼苗破土而出––黄石市第一批4个“人大代表之家”在铁山区曹家林等社区诞生了,代表们欣喜相告,终于有“家”了!在3600多名市(县)区两级人大代表的关注目光中,新生的“代表之家”一经问世,就以崭新的形象活跃在所在社区和村,显示出旺盛的活力,被代表和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人大工作的好阵地、代表履职的好平台、联系群众的好桥梁。
新“家”在解“难”中应运而生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如何加强对人大代表的组织,充分调动人大代表的积极性,积极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既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活力之源,也是各级人大研究破解的难题。铁山区人大经过长期调研和深入分析认为,代表作用之所以发挥得不够理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大代表布局分散,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平台,导致代表活动组织难,选民联系代表难,选民监督代表难。为了有效解决“三难”问题,去年11月,铁山区人大组织各代表小组长赴山东淄博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区人大结合工作实际,经过反复酝酿讨论,决定将组建代表之家作为破解“三难”的重要举措。一是合理成“家”。 根据代表的所在地域、工作单位、专业等因素,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全区12个代表小组分成4个家,每家由三个代表小组成,选举产生一名“家长”。这样能让代表有了家的归属感。二是节俭就近安“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中如何安“家”,区人大经过慎重考虑,一方面,坚持节俭安“家”,尽量减少区财政的开支,注重选择在办公条件比较好的社区(村)作为安“家”的地址,以便充分利用社区(村)现有基础设施和现有工作人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坚持就近方便的原则,将“家”建立在社区(村),建在基层,建在群众身边,让选民感觉到代表就在身边,方便代表与选民的联系。三是结合实际建“家”规。国有国法,家也应有“家”规。区人大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广泛听取代表和选民的意见基础上,统一拟订了《人大代表之家活动制度》、《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人大代表学习制度》、《人大代表职责》、《代表述职制度》、《代表视察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接待选民制度》等8项制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规定, 组建“代表之家”后,原代表小组并不自行解散,仍然存在。在开展代表活动时,三个代表小组聚集在“代表之家”中,共同商讨、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单个代表小组则是在“代表之家”中解决小组自身遇到的个别问题。这样,原代表小组和“代表之家”并行不悖,互不干扰影响,相反起到了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作用。
“家底”在艰涩中逐渐“宽裕”
“代表之家”成立后,区人大积极指导4个“家”按照“五有”的目标,白手起家,向内使劲,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各“家”家业齐全,家底渐丰。一是有活动场所、器材和学习资料。各“家”就地取材,将社区(村)的闲置房间进行装修,改造成会议室、活动场所,让代表们在这里开会、学习、研究工作、接待选民;配置必备的工作用品和活动器材,购置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学习资料,方便了代表的学习和工作,使代表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解决了以前代表要开展活动找个活动也颇费周折的窘境。二是有活动制度和活动台帐。各“家”将制订的相关工作制度上墙,或张贴在公开栏上。配备了《人大代表接待选民登记簿》、《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登记簿》、《人大代表之家工作台帐》,将代表接待选民、反映社情民意、参加代表活动的情况都进行记录,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有活动计划和活动安排。各“家”活动做到了年有规划、季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工作布置。代表们根据活动计划的安排,积极主动地安排本职工作和代表活动,使活动和工作两不误。四是有代表履职档案。各“家”为每一位代表建立了履职档案,对代表在年度大会期间参会、发言、提建议以及在闭会期间参加小组活动、参加“代表之家”活动等情况作了全面记录,并公开放置在“家”中,便于选民查阅,便于对代表进行监督,也便于区人大对代表的管理,同时还为区人大常委会年度考核评定代表履职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五是有公开栏和宣传栏。各“家”在公开栏中张贴代表照片,公布工作单位、职务、联系电话等,公布每个时期的代表活动安排,畅通了选民向代表反映情况、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在宣传栏上,公布上级组织的重大工作部署,区委制订的政策措施,张贴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重要活动以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处理情况,公开区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这些公开栏宣传栏逐渐成为所在社区和村的信息中心,既传达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公开有关政务,又保障了代表和群众取得知情权。“五有”的实现,使各“家”具备了开展代表活动的基本功能,逐步成为代表们交流、议事的主要场所,成为基层人大开展代表活动的主要阵地。
“家”誉在活动中光大
4个“代表之家”积极遵循建“家”宗旨,加强与选民的联系,夯实建“家”基础;大力开展代表活动,增强“家”庭活力;建立制约机制,增添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多渠道联系选民,发挥“家”的桥梁作用。针对选民联系代表难的问题,4个“家” 坚持以“家”为平台,认真落实代表联系选民、接待选民制度,安排代表定期轮流回“家”“值班”,接待群众来访,收集群众意见。与此同时主动地走出去,采取多种多样方式主动加强与选民的联系,如在“家”中不定期召开居民小组长、部分居民、部分代表座谈会,倾听居民意见建议;每个月定期在“家”中组织3––名代表联合接待选民活动;每个月不定期在“家”附近的繁华地段开展代表集中大接访选民活动。四个“代表之家”自建“家”以来,共开展代表接待选民活动48次,接待选民人数共计达1000多人次,收到选民意见建议500多条,经过调查、筛选、整理成65条建议,如:九龙洞社区居民反映的露天烧烤引起的油烟污染扰民问题,胜利路社区选民反映的106国道收费站拆除后6、11路公汽票价过高问题。代表们及时把这些问题撰写成代表意见建议转交给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处理或通过市人大人事代表工作室转交给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处理。
二是加强代表活动的组织,发挥议政督政的平台作用。曹家林“代表之家”利用这一平台,组织代表在听取政府工作汇报和视察、检查、调研之后,组织召开“家庭会议”,集中在“家”进行评议、讨论和研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政府抓好落实。尤其是在人代会前的活动,大家集思广益,充分酝酿,形成议案建议,不仅符合法律要求,还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促进了“一府两院”办理质量的提高。如,曹家林社区选民反映的通往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道路难行,道路破损严重的建议,在社区人大代表的督办下,新上任的规划建设局长杨锋3次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实地查看、调研,并及时制定“解民难、便民行”道路整治施工方案,从经费的筹集、施工队伍的招标到施工道路的质量监控,仅用一周的时间解决了社区长达几年的难题,群众无不拍手叫好。
三是加强学习培训,发挥“家”的课堂作用。区人大充分发挥“家”中现有的学习资料和便利的条,指导各“家”因地制宜开展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家”的整体素养和理论水平。在学习内容上既重视时事政治和政治理论、宪法法律知识和人大制度的学习,又突出重点,着力加强代表履职能力方面的培训,在学习形式上注重多样性,既邀请专家学者、上级人大代表或各级领导授课、讲解,传授知识、介绍经验、提出要求、明确方向,又采取主题报告、小组讨论、代表之间交流等形式,组织代表相互交流履职经验和体会,取长补短,促进共同提高。
四是建立制约机制,发挥“家”的督促作用。作为人民的代言人,人大代表理应了解民情、反映民声,努力为民办实事好事。但由于法律对代表履职的规定不十分明确,加上大多数代表是兼职的,忙于自身工作,出现了少数解不尽代表义务,不积极参加会议和活动,不提出意见建议的“三不代表”。针对这种现象,铁山人大常委会从机制体制创新着手,组织开展人大代表述职活动,接受选民评议监督。区人大常委会李霞副主任深入各“家”组织发动,现场指导。今年1月盛洪卿村等4 个“家”组织14名代表在“家”中,向在选区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工商企业主等选民进行了述职,汇报当选代表一年多来履行代表职务的工作情况,当场回答选民的询问,接受选民的评议和民主测评。结果有部分代表履职情况得不到选民的认同,有的还被评定为不满意,并当场记入了代表履职档案。这项活动在代表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不仅给被评定为不满意的代表敲响警钟,也给其他代表一个警醒,使代表明白当代表应该“代表谁”和“如何代表”,从而增强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和自责任感。
相关新闻: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