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大刊物->黄石人大->2009年第一期

(视察与调查)关于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      时间: 2018-11-21

关于我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

调 查 报 告

 

焦科文

 

10月下旬,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应楚洲带领下,我们对全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市急救中心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并就如何发展我市的公共卫生事业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座谈。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保障群众健康能力进一步提高

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调整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局,分别担负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任务,对全市急救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成立 “120”急救指挥中心,构建了公共卫生体系新框架。

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建设。全市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黄石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和《黄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配备了应急处置队伍开展了应急培训演练,启动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共建立传染病疫情计算机网络直报点86个,县级以上疾病控制机构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上24小时适时监测

(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落实,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近几年来,我市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大对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有力地改善我市的医疗卫生环境。

1、以国债项目建设为载体,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非典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先后将市紧急救援中心扩建项目、市传染病院扩建项目、市疾控中心大楼新建项目、大冶市疾控中心大楼新建项目、大冶市传染病区改扩建项目、阳新县疾控中心扩建项目、阳新县传染病区新建项目七个项目纳入了中央国债、省政府专项资金公共卫生体系项目建设,共申请国债资金2270万元以及日元贷款设备1099万元。目前已完成了市县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所传染病院区、市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

2、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乡镇卫生院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了乡镇卫生院发展专项基金2005年起每年安排30万元,200750万元、20081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乡镇卫生院建设。

3、城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为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市财政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拿出300万元,对市级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贷款实行政府贴息,相继完成了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大楼和市一医院、二医院等项目建设,并购置了核磁共振等一大批先进的诊疗设备,改善了医疗卫生环境。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1、实施了防保体制改革。针对乡镇卫生院中存在的“重医轻防”、预防保健措施落实难问题,2005年我市首先在阳新县进行防保体制改革试点,设立了16个镇防保站。防保站长兼任卫生院副院长,业务上受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所的监督和指导,防保人员统一实行定岗定责,有效的解决了过去基层防疫保健工作体制不顺、保障不力等问题。

2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四免一关怀”政策有效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100%,病人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晚期血吸虫病人实行免费救治,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已降至3.44%地方病的危害进一步减轻,血防防治成果得到巩固。

3、免疫规划工作得到加强。我市规范了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和疫苗采购与供应,建立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全部实行了免费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等全省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

(四)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有效地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

1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市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多次组织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等违法行为。启动了“百日扫黑”的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对黑诊所的专项整治力度,依法取缔了50家无证“黑诊所”,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逐步规范。

2、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卫生部门通过对职业卫生的摸底调查,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

3、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不断加大对餐饮业、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近年共取缔非法经营场所534个,有力的保障了群众食品卫生安全。

(五)统筹城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受益面不断扩大

1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按照两个社区或一万人口建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我市共建立6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在服务方式上,由坐堂行医向上门服务转变;在服务效果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转变。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实施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我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合作医疗,通过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建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参合农民按照政策规定取得了实际补偿款,减轻了经济负担,增强了抵抗疾病的风险承受能力。目前大冶、阳新的参合率已达到100%

3实行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对口支援制度。市区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分别对大冶市、阳新县8家乡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从设备捐赠、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持,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公共卫生事业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

(一)公共卫生投入不足。近几年投入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虽有一定增长,但因基数低,经费短缺问题仍很突出。一是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事业的日常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国债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未能完全落实,给项目单位留下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三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费保障不足,给医疗单位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健全。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框架虽已基本建立,但仍不够完善。各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尚未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各级疾控机构也没有单独设立卫生应急机构。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只有通过成立临时领导小组来组织和指挥,应急管理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经费没有纳入政府经费预算,影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的储备,难以满足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三)职业病防治工作监管难度大。我市职业病防治任务艰巨。全市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企业有752家,接触职业病危害职工70407人。现已查明职业病患者4325人,占全省职业病人数的三分之一。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应列入建设项目前置审批条件,但由于缺乏强制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一直难以落实。在职业卫生监管上,虽然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已由卫生部门划转到安监部门承担,但是我市至今未进行职能移交,卫生、安监部门除了开展宣传工作外,缺乏联合执法力度,职业卫生监管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对今后我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主体作用。各级政府要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主体作用,按照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二是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并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基础建设。三是通过深化卫生改革,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职业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确保公共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

(二)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组织网络。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快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内部卫生应急工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相应的卫生应急办事机构,指定专人负责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二是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卫生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完善工作程序,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上下对口、分级负责、信息畅通、指挥有力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三是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费纳入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建设和应急处置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关注群众健康权益,进一步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要有计划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职业卫生法律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职业病预防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对企业法人的普法宣传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企业法人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切实承担起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法定义务。二是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三是把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严把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关。

相关图片: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