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衢湾社区地处铁山街道东部,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4000多位居民。在辖区的3个小区、23栋居民楼中,15栋无电梯的小高层住宅如同无形的壁垒,让高楼层老人“望楼却步”,日常出行成为压在心头的大石。如何打通这“回家的最后一步”,让幸福不再被楼梯阻隔?这不仅是老人最迫切的渴望,更是社区治理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也成为区人大高度关注并全力助推的重点民生实事。
在黄石市委、开发区党工委·铁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铁山区人大常委会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作为践行“聚力创新发展建功支点建设”代表行动的重要抓手。社区党委在区人大和街道党工委的指导支持下,将加装电梯列为重点民生实事,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深度融入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区、街两级人大代表主动作为、深度参与,与社区力量、居民主体同心同向,凝聚强大合力,一步步将“加梯梦”照进现实。
深入调研听民意,代表化身“政策通”
加梯是好事,但政策如何入耳入心?民意如何有效汇聚?这首先成为人大代表的履职切入点。年初,在龙衢湾代表联络站组织的选民接待活动中,众多居民集中反映了对加装电梯政策“不了解、流程不清晰”的困惑。区人大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胡红卫主任亲自部署,将其列为重点调研督办事项,强调“要积极发挥代表作用,为解决群众这一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助力”。
在区人大的指导推动下,社区党委与代表联络站紧密联动,迅速组建了一支由人大代表、党小组长、居民代表共同构成的电梯加装民意征集和政策宣传小分队。这支队伍中,人大代表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他们带着区人大汇编的政策资料和满腔热忱,通过“一下三民”和“双联系”机制,深入楼栋单元。仅仅一周内,小分队足迹遍布44个单元,敲门入户535家,精准传递政策信息,广泛收集居民意愿和核心关切。针对意愿强烈的单元,代表联络站积极搭台,协助社区组织召开30余次居民议事会,成功推动24个单元成立加装电梯自改委员会(简称“自改委”)。区人大代表李红英等同志多次深入一线,对政策宣传、意愿征集工作进行调研和督办,夯实了民意基础。
群策群力解难题,代表当好“智囊团”
意见统一只是第一步,“如何建”更需群策群力。面对居民最关心的电梯设计、资金分摊等核心难题,人大代表积极担当,深度参与协商议事。
针对居民普遍反映的专业困惑,代表联络站积极协调资源,联动区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政府部门,召开2场加梯专场答疑会。人大代表全程参与组织并主持,让专业部门与居民面对面,权威解答技术、安全、法规等疑问,有效消除了信息壁垒。更重要的是,代表们积极参与引导居民协商,在自改委召集下,围绕平层/错层方案、资金分摊比例、资金监管办法等关键事项,召开20余次协商议事会。群众智慧在协商中迸发,代表们立足各单元实际,贡献专业意见与“金点子”,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楼一策”或“一单元一方案”。代表们在协商中积极引导理性沟通,促进各方寻求最大共识。
资金是加梯的“拦路虎”。区人大将此作为重点攻坚方向。胡红卫主任、盛宏俊代表等多次深入社区调研督办资金难题。他们探索多元筹措机制,发动业主自筹为基础,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补贴、慈善机构资助,联系共建单位提供支持。区人大积极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动员周边企业代表现场募捐,成功筹集社会资金10万元,加上其他渠道,共筹措资金180余万元,有效化解了项目启动的资金瓶颈。倪学军代表则多次协调推动相关部门和职能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审批拨付流程,为项目顺利开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化解矛盾促和谐,代表善做“润滑剂”
方案推进中,利益诉求差异难免带来分歧。“采光会不会受影响?”“高楼层分摊是否过高?”这些担忧真实而具体。人大代表与社区骨干并肩作战,主动介入调解,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力量”。
人大代表利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单元楼栋,精准收集居民意见与顾虑,建立详细台账,为精准调解打下基础。面对居民普遍关注的采光、噪音、费用分摊问题,代表联络站和社区组织有疑虑的居民代表,由人大代表带队,前往已成功加梯的小区实地考察。代表们引导居民亲身体验电梯运行,详细了解施工细节和费用构成,用眼见为实的事实说话。回来后,人大代表带着“一手体验”和“鲜活案例”,与自改委成员一起,通过入户恳谈、小型座谈会等方式,讲清政策依据、法律条款,用事实说话,以情理动人。他们设身处地,耐心倾听,巧妙化解潜在冲突。正是人大代表公信力强、立场客观的优势,在调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终推动10个单元的设计与分摊方案顺利落地,邻里关系也在沟通中愈发融洽。
全程监督保质量,代表勇担“护航者”
方案尘埃落定,如何选择可靠的建设方?施工过程如何保障?人大代表积极履行监督职责,为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面对居民“哪家电梯公司好”的疑问,代表联络站积极介入监督。社区组织居民召开加梯交流会,汇聚民智。经充分讨论并在人大代表监督下,决定采取“集约加装、三轮报价、集体遴选”的阳光模式。为保障公平高效,代表联络站积极协调资源,成功邀请市电梯协会15家会员单位齐聚龙衢湾,举行公开透明的电梯公司竞价会。人大代表与居民代表共同组成评审组全程参与监督,最终共同选定了质优价宜的合作方并签约。
施工期间,人大代表更化身为“桥梁纽带”和“质量监督员”,奔走在居民与施工方之间,收集反馈意见、协调施工细节、配合现场勘察、督促安全文明施工。代表联络站还会同社区党委积极协调物业公司,督促做好现场保护及后期护绿工作。区人大代表李红英、倪学军等持续关注施工进度和质量,多次开展现场调研督办,为项目的顺畅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监督保障。
着眼长效固成果,代表共谋“守护策”
安全与长效,是加梯工程的“最后一公里”。人大代表前瞻思考,积极参与后期管理的谋划与监督。
施工阶段,代表们严格监督施工质量与进度,督促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工地隔离警示、临时便道开辟,为施工安全筑牢防线。代表联络站协同社区党委整合住建局、消防、电梯公司等多方力量,加强对施工过程的专业监管指导。
电梯竣工并非终点。针对后期管护,人大代表们未雨绸缪,积极建言献策,协调物业与电梯公司,提前谋划维保方案。在1栋、2栋电梯试运营后,先期尝试由人大代表、自改委代表、住户组成的电梯管护小组,共同协商日常卫生保洁、电费分摊等事宜。同时,在人大代表建议推动下,社区正积极引导居民探索更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将电梯维保纳入小区物业服务范畴,通过居民缴纳物业费、物业公司专业代管的方式,确保电梯长久安全运行,让加梯成果真正惠及长远。
成效与启示:代表力量,“梯”升大幸福
辛勤耕耘换来丰硕果实。在区人大及其代表的强力助推和社区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龙衢湾小区10部电梯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加梯工程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也生动诠释了人大制度优势如何有效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居民角色之变:从“冷眼旁观”到“热心参与”,居民在电梯交付后主动参与共管,享受便捷的同时更珍视共建成果。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激发了参与热情。
治理效能之变:邻里共治热情高涨,推动小区实现从“脏乱差”到“焕新颜”、“不愿管”到“合力管”、“零星化”到“精细化”、“无沟通”到“大融合”的深刻蜕变。人大搭建的协商平台促进了共治共享。
环境品质之变:借加梯东风,社区同步完成了钢山小学公交站台升级、小区路面刷黑、绿化带提档、健身器材增设、楼梯扶手修复、小区围挡建设等一系列环境提升项目,居民生活品质显著跃升。人大代表的持续关注和推动,促成了民生实事的系统化解决。
龙衢湾社区的加梯实践,被云上黄石、黄石日报、湖北日报等省市媒体报道10余次。“旧楼装新梯,上楼不犯难”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党群同心,更闪耀着人大代表“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履职光芒。胡红卫、盛宏俊、李红英、倪学军、范杰等代表,他们或协调资金、或督办进度、或化解矛盾、或保障施工,都是龙衢湾居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最美加梯人”!他们用心用情,真正助推居民实现了“上下无忧”。如今,站在焕然一新的小区里,居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对加梯工作最有力的肯定,也是对人大有效履职的最高褒奖。
龙衢湾的实践深刻印证:人大代表植根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是推动解决民生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力量。在加装电梯这一系统工程中,代表们深入调研听民意、群策群力解难题、化解矛盾促和谐、全程监督保质量、着眼长效固成果,展现了全过程履职的责任担当,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加装电梯,升腾的不仅是楼层高度,更是居民的幸福指数、社区的治理温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效度。展望未来,龙衢湾代表联络站将在区人大的持续关心指导下,继续深化人大代表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模式,让人大代表在服务群众的末梢中更活跃、更有效,持续激发居民参与的内生动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龙”引众智、“衢”合群力,充分发挥代表力量,定能与居民携手,在这片祥龙静卧的土地上,共同绘就更加温馨、和谐、幸福的龙衢湾家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