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履职动态 > 县市区之窗 > 西塞山区

链式赋能:“钢之链”人大代表联络站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来源:市人大常委会      时间:2025-06-30

西塞山区人大常委会紧扣“聚力特钢之城助推支点建设”目标,创新打造“钢之链”人大代表联络站。该站以“链、新、专、实”为特色,通过“组织链、融合链、行动链、发展链”四链深度融合,推动人大代表履职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积极探索产业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路径。

织密“组织链”,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

聚焦特钢产业链核心要素,构建“1+3+N”组织体系(1个联络站、3个专业代表小组、N个功能工作室),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协同联动。

一是强化核心引领,构建三级架构。建立“链主主导、平台支撑、协会协同”组织架构。依托大冶特钢“链主”企业核心资源,引领方向;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提供智技支撑;模具钢行业协会凝聚链上中小企业;政策研究等N个工作室协同发力,形成紧扣产业脉搏,共促发展强大合力。

二是精准代表画像,汇聚四级合力。精准吸纳省、市、区、镇四级30名涉钢领域人大代表,涵盖大冶特钢、科技研发、西塞工匠、商贸服务等关键领域。通过建立履职清单、赋予专属履职二维码等方式,清晰掌握代表专业特长,实现线上线下精准服务企业“零距离”。

三是深化跨界联动,组建混编小组。将大冶特钢、专业技术、链上企业代表混编为三个专业代表小组,设组长定期组织主题履职活动。推动四级代表融通、链主代表融入、企业代表融汇、涉钢代表融合,有效补齐短板、强化链条、实现发展共赢。

打造“融合链”,激发民主实践“新活力”

突破传统阵地功能局限,打造集“展示、服务、互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实现功能集成与模式创新。

一是集成多元功能,构建服务矩阵。联络站设置模具行业协会办公室、代表活动室、协商议事厅、共享法庭、展示区、互动区等多功能平台。其中,“共享法庭”融合法律咨询、调解指导、在线诉讼、普法宣传等职能,通过“民主+法治”共建模式,高效化解企业保险理赔等纠纷,成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二是全景展示产业,树立对外窗口。系统展示特钢精深加工工艺、招商引资重大成果及前沿市场应用,打造产业形象“新窗口”;梳理黄石特钢百年发展历程及历届区委党代会关于特钢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展现代表履职风采及行动成果,激励担当作为。

三是创设互动空间,促进思想碰撞。设置适宜个人及群体的休闲活动场所,定期组织行业沙龙、专家讲座、经验分享等沉浸式、互动式履职活动,为代表、学者、企业家搭建思想交流平台,使民主实践更具体、更鲜活。

聚焦“行动链”,驱动产业升级“新突破”

立足“专业人做专业事,产业代表说产业话”原则,精准聚合产业链智慧,推动问题靶向聚焦与资源精准滴灌。

一是精准施策,破解发展瓶颈。针对企业反映“融资难、用地紧、人才缺”等核心问题,组织代表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促成金融机构定制“特钢供应链贷”,有效缓解融资压力。联动区人社局、高校开设“订单班”,打通校企人才精准对接通道。

二是代表领航,链接行业前沿。发挥代表行业引领作用,由模具行业协会联合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组织链上企业参加模具钢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等高端展会,获取前沿信息、把握行业动态及市场需求,推广区域品牌。

三是以大带小,实现优势互补。依托大冶特钢龙头优势及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技术支撑,动态研判产业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成功推动湖北和缘高新装备有限公司特种合金制品制造及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填补黄石高端模具钢空白,助力产业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跃升。

夯实“发展链”,筑牢高质量发展“新根基”

以涉钢企业为载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代表交流与业务互补,构建务实高效运行体系。

一是链主带动,实现全链共舞。推行“链主+联动”模式,建立9名大冶特钢代表联系21名涉钢代表、再联系42家链上企业的行动网络。组织“走进大冶特钢”等活动,实地学习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转型“把脉问诊”,形成龙头带集群、代表联企业的发展格局。

二是集群赋能,延伸价值链条。聚焦新质生产力提升,推广龙头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改经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年内促成技术合作项目3项;组织链上企业精准招商,成功引进红睿马、逸洋钢管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产业集群形成。

三是产业优化,强链延链补链。聚焦钢铁产业领域,通过调研和视察,提出高质量建议,推动政府科学制定钢铁产业链发展规划。针对链上企业发展特点,分析优势和劣势,挖掘资源信息,开展精准招商。监督区直相关部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开展政策解读,建立全流程企业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