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果橙采摘期,在自家的生态种养基地里,老周安心期待着今秋大丰收。
这份安心,来自西塞山区人民法院的“帮忙”。此前,受极端天气与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老周经营状况较差导致资金链断裂,未能如期偿还银行贷款,银行方面拟启动诉讼程序清收欠款,让老周忧心忡忡。
事情在上周迎来转机。西塞山区人民法院发起的“助企观察团”一行来到老周的生态种养基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老周出谋划策解难题。
“您这橙子品相好、甜度足,但销售渠道有待拓宽,可尝试对接社区团购平台与生鲜电商。”区人大代表刘明辉结合多年食品行业经验,直指销售痛点。
“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区人大代表赵慧从基层服务角度提出建议,可对接辖区内商超与居民团购渠道,既缓解短期销售压力,也让居民享用到新鲜生态果品,实现双赢。
区政协委员陈卫则从法律与经营合规层面给予指导:“建议系统梳理收支明细,细化成本管控,完善种苗、肥料、人工等数据记录。完整的经营台账不仅有助于展示还款能力,也为后续融资与信用修复奠定基础。”
“本以为要打官司,没想到是法官带着代表、委员上门帮忙想办法,这比任何果子都甜!”老周感慨万分。
实地考察后,西塞山区人民法院速裁庭负责人赵婧一方面与银行代表沟通,分析老周的经营困境、还款意愿及代表委员的建议,助力银行全面评估;另一方面引导双方坦诚沟通,凝聚“诉讼并非最优解,协商方能实现共赢”的共识。
银行代表在实地了解老周基地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后表示,将结合法院与代表、委员的反馈信息,重新评估贷款处置方案,暂缓启动诉讼程序,并与老周协商制定新的还款计划。
这是西塞山区人民法院“诉前观察期”理念的生动实践。“涉农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司法服务更主动、更精准、更柔性。”该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法院+银行”机制效能,推动从“个案化解”向“系统治理”转型。
今年来,西塞山区人民法院针对银行提供的涉农纠纷线索,建立“线索接收—快速响应—多元联动”标准化流程,确保及时介入、精准评估,同时,组建“法官+代表委员+农业专家”专业化助企小队,不仅在纠纷化解时提供“法律+经营”双重指导,还定期走访乡村企业,开展法律普及、风险提示与合规培训,助力农企提升抗风险能力,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

